正在加载

太阳升落到中国传统历法(阴历)

  • 2020-09-07 14:59:46

太阳的东升西落,四季的夏热冬冷,这是你在日常生活中常识。

现在人们的常用的历法有公历和农历两种,两种历法都有完整的时间标识 日期标识 四季节气标识,并可以进行换算 时间加减 误差补偿的完整的历法体系,非常准确和精妙。我国人民自古习惯使用农历,也叫“阴历”(这种叫法其实也不严谨,应当叫“阴阳历”)“夏历”,从夏朝甚至更早以前就被我国古代早起的人民总结出来并沿用至今,历朝历代都在为这个历法体系的健全进行修订。你现在所用的农历历法体系大部分来自西汉太初年间修订的版本,也就是“太初历”,所以称其为“汉历”能更为合适。

农历中,年 月 日换算的规则大致如下。

太阳的东升西落算一日,月亮完整的一次盈亏周期(29.53059天)算一月(朔望月)。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变化产生的四季轮回的平均时间为365.2422日,大约是一月周期的12倍。不过这样算一下,12个朔望月和1个回归年的差距有10.87512天——不算小。

要是直接以12个朔望月作为一年,这样的結果在多年叠加后会让人感觉很滑稽。假设一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和公历的1月1日在同一天——第二年公历1月1日的时候,农历已经是正月十一了,第十个公历1月1日的时候,农历已经是四月十八了——越往后差的越多。

因為历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时间周期进行描述并指导农耕等生产行为而制定的,所以这种误差会使每个月对应的天气情况与地球公转的太阳年产生的真实情况有非常大的差别。要是要进行“几月播种,几月收割”这种知识的传授,几乎都要加一个“时间漂移”条件才能使用。并且,每个33.5851年,以12个塑望月为一年的标准历法就要比太阳年历法少整整“1年”。不管怎样,这种历法体系都显得非常不健全。还好,先人们想出了“闰月”这个办法来进行误差补偿。

29.5306*i+29.5306*12*y=365.2422*y

你刚刚得到的条件,现在要求i和y的值,也就是说,在y个太阳年中加入i个闰月就能把误差补齐。这样算出来,可以得到一组相对精确的数值:

y=19,i=7

带进去算一下,会得到误差为0.0892天,即在19年农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就基本能弥补12个朔望月所形成的一年和一个太阳年间的大部分差值。0.0892天的误差,约合2.1408小时。这种补偿方法就是农历中的“十九年七闰月法”。

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气。冬至是用圭表观测标出来的,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间,要是仅有12个塑望月则不置闰,要是有13个朔望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一个月的数字前面加一个“闰”字。农历八月后要置闰,那八月后的这个月不叫“九月”,而叫“闰八月”,闰八月之后才是九月。

从“太阳东升西落”出发,就能完整的归纳出有太阳 地球 月球运行所产生的周期性规律,并能用来指导农业生产,不能不说,这是个非常关键并且有深远意义的科学体系。虽说你不了解最早开始制定农历的科学家是谁,但这不会不过一个人的成就,而是千百年来充满智慧的人经过不断观察 总结 实践 补充而开始形成的越来越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